碧桂园唇亡 房地产齿寒
恒大之后,最让房地产行业担忧的事情还是到来了。
8月8日,碧桂园旗下境内债集体下跌,同日,市场有消息称,碧桂园的两笔美元债票息未付,虽然有碧桂园内部人士回应“仍有30天付息宽限期”,但却也证实了碧桂园出现阶段性流动压力怀疑。
恒大、融创、旭辉、世茂之后,市场曾经不断有预警“无法再一次承受一个头部企业的倒下”,监管层近期也不断表态力挺楼市,但从表态到落地,从落地到起效的长周期,显然已是这个被称为迈入ICU的行业“等不了”的。
对于碧桂园而言,当下困局前所未有,为了努力等到市场回归的那一天,它穷尽了包括优化裁员、压缩成本、收缩区域、降价促销、暂缓拿地等一系列手段,但这场突围之战不是碧桂园一家企业的,也是整个地产行业的。
阶段性流动压力
8月8日,碧桂园旗下境内债集体下跌,“19碧地03”跌超31%,“21碧地03”跌超24%,“20碧地03”跌超21%,盘中临停。此外,碧桂园余下多只债券跌超10%。
股票方面,碧桂园股票已连跌7个交易日,截至8月8日港股收盘,碧桂园股价跌14.39%,报收1.13港元,当前总市值约312.3亿港元。
遭遇股债双杀,也是由于碧桂园出现了“阶段性流动压力”。
8月8日,市场有消息称,碧桂园截至目前未能支付应于8月7日支付的两笔美元债利息。两笔债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均为5亿美元,期限分别为5.5NC3.5和10NC5,到期日分别为2026年2月6日和2030年8月6日。
碧桂园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叠加各类资金监管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出现了阶段性流动压力,公司高度重视债务风险化解。
该内部人士称,“上述两笔票据仍有30天付息宽限期,公司目前仍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努力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漩涡之中,总是伴随各种声音。而极度敏感的资本市场,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也会第一时间给出反应。
此前有市场传闻称,佛山市副市长带工作组进驻碧桂园,涉及发债等事项。8月7日,碧桂园相关人士称,佛山市副市长带队的工作组进驻碧桂园这一传言不属实。即便如此,受此传言影响,碧桂园的股债还是出现了下滑。
房地产市场集体承压
时间往前推移,市场关于碧桂园的各种传言自今年7月开始便屡有见闻,而资本市场也密切关注碧桂园的动向。
7月31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根据管理层目前可获得的资料,即上半年未经审核管理账目的初步评估及其他数据,公司预计2023年上半年可能录得未经审核的净亏损。作为对比,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净利润约为19.1亿元,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49.1亿元。
在公告中,碧桂园解释出现净亏损的原因:由于房地产行业销售下行的影响,导致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物业项目减值增加;以及外汇波动造成预期净汇兑损失所致。
然而引发市场关注的是碧桂园在公告中的一段表述,“公司在坚决履行保交付、保民生职责的前提下,为了确保现金流安全,将积极考虑采取各种对策,包括但不限于压降各项经营支出、加快回款安排、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管理及优化债务偿还安排等,同时积极寻求政府及各方监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
这一表述向外界传达一个讯息“碧桂园自身困境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恰如彼时彼刻的恒大。因此,市场关于碧桂园会成为下一个恒大的观点甚嚣尘上。
对此,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碧桂园的问题,主要是预期悲观、资产流动性和和资产价格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高成本”的产物。在这一点上,碧桂园和其他企业(比如恒大)的问题是一致的。“三高”是那个时代所有企业共同的模式,或者叫时代的通病。
在李宇嘉看来,尽管都是近万亿级房企,但是碧桂园与恒大不同的是,碧桂园没有搞非理性的多元化经营,没有搞资本运作。而且,碧桂园在物业管理、建造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向新模式转型的重大贡献。
另有业内资深分析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时代的通病之外,碧桂园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影响更大。政策落地需要一个周期,短期内对市场整体局面影响不大,而且随着居民购房信心下滑,“消沉”市场已有负循环的征兆。因此,市场层面虽有筑底迹象,但一些房企的困难时刻尚未过去,目前可以说是房地产市场集体承压。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7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9944亿元,同比下降4.6%。其中,7月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4.1%,环比下降33.8%。
政策加快优化势在必行
“当前市场再也不能承受住一个万亿级头部房企的出险了。”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房地产市场环境目前正在朝着好的方向改善,民营房企还有很多新的希望和机会。一旦碧桂园倒下,将影响到更多民营房企,因为类似问题并不仅限于碧桂园一家企业。
李宇嘉同样表示,碧桂园发生风险,其不仅在预期上的影响太大了,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也太大了,毕竟碧桂园的规模体量摆在那里。建议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央企金融机构(AMC,政策性银行)进场托底,稳定市场预期。
李宇嘉称,虽然目前碧桂园遭遇流动性压力,但这不意味着没有解决的希望。近期房地产市场的诸多利好信号,给到碧桂园不同于此前恒大的缓冲周期。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表示,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研究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召开的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释放明确信号。
在严跃进看来,对于碧桂园而言,当下局势前所未有,这是突围之战。目前碧桂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坚决落实“保交楼”,以及避免发生债务蔓延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王寅浩
碧桂园目前状况
碧桂园目前状况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速度,就像是公司的崛起一样,转瞬即逝。地产商纷纷倒闭,只剩下那些提心吊胆的购房者,以及那些不愿意掏腰包的外国投资人。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房地产开发商的销售变得更加困难,贷款也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寒冷,让那些苦苦挣扎的开发商们,都受到了影响。除了有背景、有实力、有资本的国企地产,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暴雷的民营房地产公司,也是凤毛麟角。
现在,碧桂园依然是私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但现在看来,他们对碧桂园的信心,并不是很高。碧桂园的负债高达一亿六千五百亿。新浪金融消息称,恒指下跌2%,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碧桂园的服务和碧桂园的跌幅分别接近8%和7%。随着地产板块的低迷,一度被资本市场看好的碧桂园,也因多家地产巨头接连爆雷而备受瞩目。
事实上,碧桂园在资本市场的低迷已经很久了。回溯到六月,穆迪给碧桂园集团颁发了Ba1企业集团评级,同时取消了B3的发行评级。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碧桂园在2022年1-7月的总销售额为2139.5亿元,同比下降39.8%,7月份的销售额为301.1亿元,同比下降44.5%。很显然,碧桂园的业绩与去年相比已经大幅下降。大家都知道,这与碧桂园的经营和销售没有关系,完全是因为市场的原因。万科,中海,华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碧桂园在海外的海外债务,已经没有了,我们可以想象,碧桂园的资产,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碧桂园,会放慢车速。
实际上,目前碧桂园的资金来源依然畅通。据公开数据,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碧桂园已经在国内发行了148亿元的各种债券。这也就意味着碧桂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多种类型融资的私营地产公司。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在今年一至七月份的土地总成交额为61亿元。综合来看,碧桂园在短期内是相当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很难说。
以上就是碧桂园目前状况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想了解碧桂园目前状况的相关内容的话,可以通过本文上述内容进行了解。希望本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碧桂园总负债12600亿,三四线城市抛售,大家会“救”碧桂园吗?
2019年可以说是能载入房地产史册的年份。从大环境看,在十几年的房地产暴涨周期中,2019年下半年在中央“房住不炒”的深入指挥贯彻下,全国楼市降温显著,有数据统计,除了深圳有2%的房价涨幅外,其余城市皆稳中有降。其中青岛更是达到了15%的跌幅。房地产进入下行通道,其中又以三四线楼市更为显著。
其次从调控次数看,据统计,2019年全国累计调控次数达到了620次左右,创下了 历史 新高,往前推两年,2017年250次左右、2018年400次左右,而2019年的调控次数几乎快是前两年的总和了,2019年破产的房企达到600多家。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房地产深陷寒冬迷雾,其中最负盛名的碧桂园也难于幸免,2020年交易量更是下跌一半。
碧桂园负债12600亿
3月16日下午,观点地产机构旗下观点指数研究院连续第十二年发布“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碧桂园摘得“2020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TOP1。如此一个房地产企业龙头老大,表面看来风光无限,可最近被曝出负债12600亿,要知道碧桂园的总资产也仅有约14000亿,负债率已经快要达到100%。
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流动大,负债高。像普通人找银行房贷一百万,利息也要几十上百万,房企更是几千万上亿的贷款,利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手里囤得房卖不出去,还不上银行贷款,资金链断裂就会寸步难行,面临破产。
碧桂园的困境
碧桂园作为大型房企现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中小型房企的处境只会更糟,想要走出困境,加快手里的房子出售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站在房企角度,降价促销是一个好手段,可大家也知道,房产降价的幅度有限,一方面是地方不允许降,房地产市场为了维护秩序,并不允许开发商私自降价扰乱市场,降得越多,风险越大。
站在购房者角度,目前不少新闻都在报道楼市回暖,但是价格并未上升,这是一个好征兆,兴许是中国人“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房价开始下跌,大多人还是以持币观望为主,所以目前来看,迟到的小阳春也并未完全到来,房企成交额依旧有局限。
碧桂园三四线城市抛售
一二线由于经济、基建、人口的支撑,想要挤出房地产泡沫并非易事。因而,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挤出房地产泡沫必将从三四线开始。大型房企撤出三四线城市的新闻从未停止过,虽然没有完全撤离,但是频繁地进行规模性促销实际是在抢夺现金流,意味着嗅觉灵敏的大型房企已近捕捉到一些危险的气息。那些房价过万,却没有人口优势的小城市,房价中隐匿着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三四线棚改和城市化进程进入尾期,单凭百姓的收入购房基本不可能,月薪三四千的三四线和过万的房价,永远达不到平衡点,三四线有价无市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成交寥寥,房企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回收资金,碧桂园如此高的负债率更要尽快想办法回收资金,本就在“抛弃”计划中的三四线城市一定是首选,既能最保险的全身而退,又能收回资金,但是购房者买不买账就不好说了。
购房者能救碧桂园吗
关于此我还是从两方面分析,对于刚需来说,买房正是在计划中的,还是考虑买大房企的房子,更为保险,毕竟售后保证也有处可寻,且此次疫情这些大房企做出的贡献也是需要被大家铭记的。对于炒房客来说,别说买碧桂园的房产,投资三四线楼市,基本已经无利可图了。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炒房客告诉我,如今卖房真的难,除非你降到底,打破自己的底线才能成交。
不管如何,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一切生活能回归原位,房价能早日回归正常水平,民众苦高房价久矣!网友们,你会买碧桂园的房子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