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追地风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追地风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也是一种药草的名字,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
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防风的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谁要是讲中医无用,我只能笑他傻。只能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岐黄之术被现代科技(农药残留、植物激素)和滥竽充数的庸医给祸害了。本人亲身经历由西医诊断的变异性咳嗽和哮喘,经西药和激素治疗均无任何疗效,由于病程反复快把抑郁症给折腾出来了。无意中发现介绍老祖宗的“防风通圣丸”经典名方,再联想自己的湿疹和荨麻疹以及哮喘,于是横心一试,结果不出三天,顿觉一身轻松,呼吸也顺畅多了,也不咳嗽了,身上饭后奇痒的湿疹也消失了。让我不由得对老祖宗这经典名方“防风通圣丸”发出感恩戴德之心。你们无法体会长达几年的病痛折磨,一旦对症被治好的那种激动得几乎痛哭流涕的心情。我之所以在这回复,也是希望引起与我同样的患者的重视。也是对即将失传的中医再呐喊一声,希望流传千年的经典名方能继续造福患者。
中药祛风药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药物:防风,从名字可以窥探一二,这个药有解表、祛风、祛湿、止痛等功效,一般用在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风湿关节酸痛、颈项强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治疗外感表证,防风以治疗风寒感冒为主,但风热感冒或者风寒夹有湿热邪气,也可应用防风治疗,此类的药方很多,比如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防风通圣散;治疗风寒夹湿,关节酸痛的羌活胜湿汤,都有运用防风。
防风性质偏发散,走皮肤,经常搭配荆芥治疗一些皮肤疾病,比如消风散,这是使风湿邪气从皮肤发散而解的治疗思路,也是发汗法的延伸,治疗血虚生风导致的皮肤瘙痒,用当归饮子,里面也是用到此类的思路。
另外治疗风痰阻络,风寒邪气阻滞皮肤经络,防风经常搭配白附子、白僵蚕、蜈蚣、全蝎等药物,以治疗口眼歪斜、经络不通、肌肉跳动等病症,用防风驱邪发散的特性,也能治疗很多头身疼痛的病症,比如川芎茶调散。
借助防风升发升阳的特性,也有宣发郁火的作用,比如泻黄散用到防风,配合石膏、栀子等药物,能够治疗脾胃郁火的症状,也能够治疗很多皮肤疮疡的症状。
如果脾肺之气不足,出现畏寒风、汗出自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用玉屏风散治疗,里面黄芪、白术以固表止汗为主,加入防风发散风邪而不留邪,相得益彰。
用风药发散之性,也有一定的疏肝理脾之功效,痛泻要方调理肝脾,很多调和脾胃之类的方子,运用防风就有此作用,升阳益胃汤等方子就有此意。
所以,防风这个药的应用广泛,诸多虚实寒热证,兼有风邪,皆可应用防风治疗,灵活搭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追地风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追地风的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