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见中药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常见中药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的相互作用有哪几种情况?
中药互相作用在中医就是中药配伍问题,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用药讲究配伍禁忌,因此准确掌握药物的互相作用至关重要。古代医家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病,即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的时候使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中药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使用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让药物配合发挥更好的疗效,避免禁忌,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中药药性只有寒和热的区别吗?
中药的药性分为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溫,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为四性,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而溫次于热。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而溫热药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補火助阳,溫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辛能行,甘能補,和,缓,酸能收敛,苦能泄,燥,坚的作用,咸能下,软的作用等
不是的。药性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中药药性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常见中药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见中药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